雅昌艺术网 |艺术家网首页 | 论坛 | 博客 | 艺搜
 
 杨延康
 http://yangyankang.artron.net/
 
  搜索:
 
杨延康的不同
 
作者:孙振华  发布时间: 2005-01-15 10:21:39
 
 
  【孙子笔法】

  前几天到北京,正赶上深圳摄影家杨延康的个人影展在“798”展出。那天是雪后初晴,地冻路滑,但是杨延康的展览却并不因此受到冷遇,已经是开展第五天了,一拨拨前来观展人数要远远胜过我们在深圳见到的艺术大展。

  展品不过是几十幅“老款”的黑白纪实照片,说的是陕北乡间的事情。杨延康前后花了大概8年的时间,每年去几次陕北,纪录了陕北贫困地区的一些农民虽然简易,但是十分认真的宗教生活。杨延康的这组照片,与他过去的作品有了不同,与其他摄影家的作品相比也很有特点。

 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许多摄影家,全身披挂着“长枪短炮”,一年到头,在城乡之间奔走。大多数的时候,他们像一个狩猎者,举着镜头四处猎奇,寻找一些“另类”的图像。譬如,遥远、神秘的少数民族风情;奇特、迷人的风景民俗……等等。摄影家在拍摄的时候,镜头是有身份感的,在这种时候,镜头的身份如同一个外来的闯入者,或者说,是一个不屈不挠的窥视者。杨延康前些年所拍的照片大多也属于这种状态,他拍过一些陕北民俗,例如社火之类的片子。这些作品视觉上比较新鲜、刺激。

  还有一些悲天悯人的摄影家,站在高处往下看,把镜头对准底层,关心“弱势群体”,关心边缘人群,诸如农民工,乞讨者;或者吸毒者、坐台女、同性恋者……等等。这个时候,镜头是一个施予者,它给予了这些特殊人群以关注,这些摄影家的作品揭示了人们常常可能忽略的社会问题,弥补了观众视觉经验的不足,也足够能调动起公众观看的兴趣。

  杨延康在陕北拍这些照片的时候,他镜头的身份感变了,更像是一个仰视者,一个领受者,一个心存虔敬之心的纪录者。他的镜头不再是给予,而是在这些贫穷但是有信仰的人们内心深处,感受神圣和高贵。他的片子是平和的,但是在平和中有一种让人过目不忘的震撼力,这是一种精神的力量。例如:上山朝圣的队伍中,那个露出一脸祥和、甚至天真表情的盲人;一个在旷野里疾行的教士,他狭长、坚定的影子,投射在身后的沙漠上;还有破旧窑洞的墙上,那些细小、制作简易的圣物……。

  贫穷不是一件好事。如果认为贫穷等于道德上的优越,那是脑子进水。但是,贫穷绝不等于失去生命的尊严。贫穷而不坠青云之志;贫穷而保持精神追求,的确是一种可能的内心境界。

  不只是同情穷人,而是展示贫穷人们的内心品质;让物质生活相对富足的我们对他们的精神生活生出敬重之心,这就是杨延康的不同。
 
(新闻来源:《深圳商报》)